新华全媒+丨一位红军后代的14次长征路

2021-10-22 15:09  

新华社上海10月22日电(记者王辰阳 程思琪)“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儿时背下的诗句,成为邓玉平这些年来最深切的感受。她是一位历史老师,兢兢业业教课30载;而作为红军的女儿,她重走长征路14次,不断追寻父亲的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追寻,重走14次长征路

邓玉平和父亲邓志云的照片对比。(受访者供图)

“你们知道吗?天上那颗一闪一闪的星星下面是我的家乡,我就是从那里开始参加红军长征的……”邓玉平还记得孩提时,父亲邓志云对自己和弟弟讲述的故事。

“父亲告诉我,长征途中曾有两位战友在危急时刻救过他,但之后失去了联系。”为了父亲的遗愿,找寻他当年的战友,邓玉平从2004年暑假开始,背起行囊,踏上父亲曾经走过的长征路。很幸运的是,第一次重走长征路,邓玉平就找到了父亲恩人的线索。

当年,邓玉平路过甘肃岷县,在一本当地的党史资料汇编中,找到《蔡威烈士魂归故里》的文章,邓玉平发现父亲常提起在长征途中救过他的首长,就是当时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蔡威。顺着这个线索,邓玉平辗转6年,于2010年在蔡威烈士的家乡福建宁德找到了蔡威的孙子,并到宁德蔡威纪念馆的铜像前敬礼,替父亲完成了心愿。

邓玉平的父亲并不胖,但是战友都喊他“小胖子”,邓玉平也是在重走长征路中找到原因。“一位老红军告诉我,当年红军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草地里的瘴气患上浮肿病,一下子都长‘胖’了,甚至有人因此牺牲。”邓玉平才知道,父亲“小胖子”的绰号是这样来的。

就这样一路追寻,邓玉平已经重走了14次长征路。

震撼,一面红旗汇集280多位红军签名

   签满红军名字的红旗。新华社记者 王辰阳 摄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邓玉平会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有关长征的历史。每次寻访老红军,她总是随身携带一面红旗,请老红军在红旗上签下名字。如今,这面红旗已经变成了由三面红旗拼成的约五米长的大红旗,上面密密麻麻写有280多位老红军的签名。邓玉平对红旗上每一个签名及其背后老红军的故事都如数家珍。

邓玉平还记得红军杜文凯诉说她当年过雪山的经历,“爬雪山,遇到下冰雹,我戴的竹斗笠都被冰雹打穿了。我们妇女连每人背20斤粮食,我年纪小,15岁背15斤。晚上我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早上吹集合哨,我看见两个大姐坐在那里,我推推她们,发现人已经僵硬了……”

2006年,邓玉平和同行的队友攀上海拔4000多米的雅克夏雪山祭奠红军烈士。雅克夏,藏语意为“牦牛都无法通过的地方”,此山是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红四方面军也曾几度翻越。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邓玉平出现了高原反应,时常陷入半昏迷状态。耗时6个小时,邓玉平和队友们终于到达雅克夏雪山垭口的红军烈士墓旁。他们将重走长征路的队旗,展开于雪山之巅。

“难以想象,当年单衣草鞋、饥寒疲惫的战士们,面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却意志如钢。”邓玉平说。

传承,300余场讲座宣扬长征精神

邓玉平展示自己的“长征足迹”。新华社记者 程思琪 摄

这些年重走长征路,邓玉平收获了几大箱珍贵的影像素材和100余万字的访问日记。有很多人受到她的感召,参与其中,为梳理红军历史出力。杨柳青是邓玉平的学生,她便是团队一员。“学生时代,邓老师对长征的讲述让我感慨万千。后来当我知道邓老师要重走长征路时,我很感动。我说要做她的拐杖,和她一起用双脚重温这段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杨柳青说。

重走长征路沿途,邓玉平记挂着贫困地区的学子,她走进一所所学校,捐赠了400多本书籍。回到城市里,邓玉平又积极宣讲红军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为各地各界作长征主题讲座300余场。她写的《长征路上血脉情》一文,还被编入《大学语文》教材。

“重走长征路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红军战士用青春、鲜血,甚至生命,开辟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新天地。”邓玉平说,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和长征胜利85周年,她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自己寻访到的红军故事结集成书出版,让更多人了解长征精神。

信息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