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宜城: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

2021-10-30 09:58  

记者邬玲玲见习记者廖诗颖通讯员余洋报道: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近几年来,宜城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点亮了多彩乡村文化生活,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走进南营办事处十方院村,年代感十足的特色村标和别致的红旗驿站休闲长廊便映入眼帘。在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拉家常。

“我们刚搬迁下来时基本没有文化生活,就是聊聊天、打打牌、散散步,现在给我们建好了文化广场,没事就来锻炼身体,跳跳广场舞,还有专门看书、下棋的地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杨秀高兴地说。

十方院村党支部书记江光宏介绍说:“我们村是从十堰搬迁过来的,原来叫红旗大队,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挖移民文化,打造了村标、红旗驿站、乡愁墙、移民影像小院、奇石根雕小院等,留住了村民们的乡愁。”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了6个省级、3个襄阳市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累计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配送体育健身器材500多套,“市有三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全面建成;以重大传统节庆为重点,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主力,组织开展建党建国文艺汇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下乡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戏下乡进社区100多场、送电影2280多场、送流动图书30多次,多方位、多层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一滴滴文化活水引入群众心田。

在雷河镇廖河村,村里设置了最美庭院、孝老爱亲、清洁户等多项评比内容,开展月评比、季奖励,将考评结果上墙公示、装进户牌,促进了村民们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通过这个户牌和我们每一个月的评比,现在我们这个小组媳妇们争做好媳妇,婆婆们争做好婆婆,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尊老爱幼的好风尚。”廖河村党支部书记曾荣介绍。

为了让村民们从酒桌、牌桌上走下来,感受幸福生活,在每个传统节日,该村还组织开展健身操、唱豫剧、划旱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大家感受建设成果,村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以前在家里面就是带带孙子,没事在屋里打打麻将,无所事事。自从村里开展文艺活动以后,平时姐妹们在一起特别开心,快乐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大家。”说起现在村里的生活变化,廖河村村民李新玉满脸洋溢着幸福。“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遍地开花,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板桥店镇罗屋村坐落于长山脚下,紧邻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一座座老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如诗如画的美丽村庄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又一“网红打卡地”,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我们罗屋村依托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打造了骑行小镇、罗家圈子、乡愁林等景点,发展了林果产业1500多亩,采摘园30多亩,带动了农家乐10多户,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罗屋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全说。

两年前,村民贾德华就依靠村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我们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了,一年挣个十万多块钱,我心里非常满足。”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挖各地文化历史故事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樱桃谷”“醉美莺河”“骑行小镇”等各具特色的农旅景点,举办“樱桃采摘节”“金山诗会”“奇石展”“自行车大赛”“广场舞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了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编辑:杜道兵 李勤

新媒体编辑:向润菡

审核:李锋  冯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