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绿水青山红钢城 转型升级谋发展

2021-11-02 11:23  

“青山绿水红钢城时代展馆”棚户旧景。人民网 郭婷婷摄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武汉解放70年来,从“荒五里”到“红钢城”,再到“青山绿水红钢城”,武汉市青山区走过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不平凡历程。

10月28日下午,人民日报湖北分社党支部20余名党员到武汉市青山区开展了一次生动的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看青山区“绿水青山红钢城”转型升级发展。

从“挺起共和国钢铁脊梁”的年代,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青山区正坚定不移地走好转型升级之路,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钢之变:告别“钢铁饭” 走出创新路

武汉市青山区因钢而兴,因钢而荣,曾经为新中国的发展挺起脊梁,素有“十里钢城”之称。

在这里,有两家因钢而生的企业:武钢、一冶。

1954年,为修建武钢,国家从全国抽调力量组建武汉钢铁建设公司。这就是中国一冶的前身。一个甲子过去。如今,曾经完全靠钢铁吃饭的一冶,却悄然走出转型新路。

“作为青山区驻区最大的建筑企业,我们深度参与青山区提升城市形象与格局,优化城市功能及公共服务。同时,企业还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全面完成公司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占江介绍说。

在这里,记者们全面了解了一冶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发展取得的成就。从单一的施工总承包向“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的综合性服务商转型。作为湖北省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国一冶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上百项工程。2015年,承接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开局工程、目前全球单体最大的巴基斯坦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在工程建设中创造了“中国速度”。

他们参建的青山江滩及临江大道拓宽改造工程,从全球174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参加青山区市政道路、小区公建、城市管渠等40项海绵改造工程,涉及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水敏感区和循环经济区5种改造体系,总面积近23平方公里。改造青山区129个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将极大改善青山区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

四处出击,全面开花,“老冶金”焕发新活力。

转型升级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助力。该区内的湖北正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经2年多时间,自主研发天然岩沥青加工设备与工艺流程,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参与制定全国和省级标准,以助力打造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岩沥青应用示范区为目标,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公路。

“我们拥有专利技术的天然岩改性沥青不仅在相同规格下可节省建设成本,且路面使用寿命比其他化学改性沥青长一倍以上,绿色环保且耐用性高,可大大减少道路建设的修修补补,有效地节省维保费用。”湖北正康天然沥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新华介绍。近几年,企业积极引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这样的“国字号”科研团队,加快推动新的岩沥青湿法工艺从实验室走出去,确保研发和科技前沿同步。

绿之盛:“灰城”变“青山” 还归大自然

沿着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一路前行,由粉煤灰堆场蝶变为生态公园的戴家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

戴家湖公园美景。人民网 周恬摄

戴家湖曾是美丽的,湖面面积近千亩,浮光跃金,鱼肥草美。上世纪50年代,因需支援武钢,戴家湖被用作青山热电厂的排放地,长期堆放煤灰渣,成了一座“人见人烦”山。上世纪90年代,粉煤灰被人们用来替代制砖原料,挖完之后,千疮百孔的“戴家山”成为一座“垃圾山”。

风一吹,家里全是煤灰渣,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2013年12月,戴家湖公园动工建设,2015年5月,戴家湖公园对外开放。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2017年,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戴家湖公园二期,记者看到,红色的耐候钢锈板覆盖裸露的老厂房基础梁,模拟出青山山脉的形态,与棚户区安置房形成呼应,构成一副“青山绿水红钢城”的美丽画卷。千亩戴家湖还归大自然,见证了从黄色文明到黑色文明,再到绿色文明的转变。

沿着戴家湖公园开车5分钟,就来到了青山江滩。

改造后的青山江滩。人民网 周恬摄

雏菊、丹桂、马鞭草随处可见,高矮错落,疏密有序,“织”出一湾浪漫的花海,如同一条碎花地毯,俘获着秋日的阳光和雨露。

“别看如今的青山江滩如此美丽,在几年前,这里的江岸线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着,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青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3年,青山江滩改造工程正式动工,经过3年多的建设,陡窄土堤变身生态缓坡,杂乱滩涂建成“海绵”公园。

改造后的青山江滩。人民网 郭婷婷摄

作为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这里超过八成的面积都被绿色覆盖。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等,让江滩地表下的生态绿化系统如同海绵一样。防涝、透水、绿化、美观,一样功能都不少。

“堤在林中,似堤非堤”的开放式设计,让江滩实现了“城市、堤防、江滩、水景”的有机整合,既增强了堤防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打造了独特的堤防江滩滨水景观。

焕然一新的青山江滩成为附近居民散步的首选,生动呈现出这座钢铁重镇迈向生态新城的华丽转变。

红之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答好“必答题”

近年来,青山区不断探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化为民服务事项,以项目化运作优化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在武汉最大公租房小区、华中最大棚改回迁片区——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记者看到,居民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丰富的活动,变化“看得见”,幸福“够得到”。

从“蚊蝇满天飞,老鼠到处跑”的简易工棚,到屋子敞亮通透,小区片片绿茵的现代化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居住有质量、生活有诗意。

“物业是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只要社区一声召唤,随叫随到。”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说。从“天天敲门组”到“顺顺吧”、从“老年幸福食堂”到“好样的工作队”,还有几百名党员、志愿者贴身服务。正是一次次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才能不断满足着青和居社区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汉市青山区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证明。今天,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在转型升级之路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