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三上“疫线”:义无反顾走向“风暴中心”

2021-11-09 09:38  

新华社西宁11月8日电 题:三上“疫线”:义无反顾走向“风暴中心”

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央秀达珍

高原冬日的清晨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12摄氏度。路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韩海英和同事们赶往核酸采样点,准备开始忙碌的一天。

新一轮疫情突袭青海西宁。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7日发布通告,决定于8日在全市主城区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在西宁市城东区一处核酸采样点,韩海英一到现场,就和同事们穿起厚厚的防护服,在帐篷里忙起来。室外温度太低,每次采样后的手部消毒更是“雪上加霜”,十根手指头麻木,无法灵活弯曲。

韩海英是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这是韩海英第三次走上“抗疫战场”,依然是主动请战。6日,包括韩海英在内的600名海东医护人员驰援西宁。上个月海东疫情严重时,她也在抗疫一线。其实,她在去年武汉疫情最需要时,还参加了援鄂医疗队。

在武汉战“疫”的42个日日夜夜,韩海英留下了太多的难忘瞬间。在方舱医院度过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生日;和许多看不清她“真面目”的患者结下深厚友谊;陪伴出现先兆流产的同事李桂花一起,感受胎儿‘砰砰砰’的胎心……

“因为我有援鄂经验,又是护士长,肯定要冲在最前面。”在海东抗疫一线,韩海英没日没夜值守了一周,和同事们为近4000人进行了核酸采样。

“露天做核酸采样,寒风像是要刮进骨头里。大家忙得顾不上吃饭,闲下来时饭已经凉透了。”韩海英说,气温虽低,但市民们一句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多多保重!”却让自己和同事们心中倍感温暖。

韩海英为市民做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您好,我们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工作人员,现在为您入户做核酸采样,请扫码登记个人信息。”护目镜内已布满雾气的张子荣说。

张子荣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西宁发生疫情后,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支援一线。前不久海东发生疫情时,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派出100名医护人员前去支援,张子荣依然勇敢逆行。

连续作战的抗疫情景,他再熟悉不过了。2020年2月8日,张子荣递交请战书前往武汉支援,成为青海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的一员。在武汉承担着转运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患者的特殊任务。

张子荣为市民做核酸采样。

张子荣说,转运患者时动作要比平时慢,但转运患者又要讲求时间和效率。在“又要快又要慢”的矛盾中,他每天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直保持高强度工作。在武汉的40天里,他和“战友”们累计转运危重症、重症新冠肺炎患者2417人次。

近日在西宁抗疫一线,张子荣和同事承担核酸采样和采集点感控工作。同时,也要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人、孕妇做入户核酸采样。“我只是无数医护人员当中普通的一员,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有需要,我绝对不退缩。”张子荣说。

张子荣为一位老人做入户核酸采样。

“风太大了,赶快再来几个人,抓住帐篷,保护好操作台!”在西宁市城东区一处临时核酸采样点,李有宜手抓着铁架子,双脚踩着帐篷下摆,正招呼同事加固帐篷。

李有宜是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护士,这几日被医院选派到西宁抗疫一线支援全员核酸检测。13天前,他从海东抗疫一线回到西宁,4天前刚结束隔离生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两年习惯了“说走就走”。

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李有宜在群里看到大家纷纷请战,他也果断提交请战书。“我想着男护士比较缺,我有力气,身体也还行。”李有宜把8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妻子,转头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李有宜为一名儿童做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武汉的工作经历让李有宜终生难忘。他被分配至方舱医院,主要负责护理轻症患者,为他们配发生活物资和药品,测量血压、体温等。为了节省防护服,李有宜在上班前尽量不喝水,并且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当时武汉那么难都挺过来了,西宁肯定也会好起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的城市定会恢复往日生机。”望着西宁车辆驶过的街头,李有宜坚定地说。

韩海英、张子荣、李有宜……

他们未曾相识,却为同一个目标,在同一个时段,出现在同一座城市。

  李有宜引导市民做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