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王集镇: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2021-11-20 12:02  

记者邬玲玲 见习记者廖思颖  通讯员曹春燕报道: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王集镇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壮大原有的油料、蔬菜等优势产业,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新兴产业,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道路。

初冬的王集镇,正是娃娃菜的采摘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1月17日,在王集镇千柏村村民张志青家的菜地里,她与其他村民正在采摘自家的娃娃菜。理想的收购价格,再加上一天100多块钱的摘菜工资,让张志青满心欢喜,干劲十足。

“我种了10亩地的娃娃菜和甘蓝,今年能卖4、5万块钱。种了10多年的菜了,每年都不愁销售,都是章总帮我们销售得好好的。没事的时候还在章总这打工,砍娃娃菜,一天还能挣100多块钱。” 张志青高兴的说。

张志青口中的“章总”,就是宜城市洪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洪林,他是王集镇小有名气的蔬菜“经纪人”。每年从11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该公司的蔬菜收购点内都是热闹非凡,大小车辆进出不断。当天在收购点,几十个工人忙着摘菜、装菜、码垛、装车……

“今天我们这要装3辆车,运到广东、广西和甘肃,将近60多吨货,老板们一般都是我们多年的老客户,电话沟通,货装起后就给我们打款。”章洪林介绍说。

近年来,王集镇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章洪林说:“现在我们公司有近300家农户跟我们合作种植,还有8个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每年从我们这边发出去的娃娃菜和甘蓝有2000多万。有150多人在我们这边打工,都是我们周边的农户,3个月下来,我们付他们工资就达到200多万元。”

如今,“蔬菜大镇”成为王集镇继“油料大镇”的又一张响亮名片,种植蔬菜也成为该镇群众的又一条致富路,全镇娃娃菜、甘蓝、山药等蔬菜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亩均收入分别达到8000元和12000元,已发展现代农业企业5家、家庭农场1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蔬菜不仅俏销黑龙江、广东等国内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俄罗斯、韩国等地。

除了油料和蔬菜产业,在王集镇的山区村,红薯成为新兴的主导产业之一。11月17日,在王集镇双泉村的宜城市民利家庭农场仓库内,负责人胡吉四和几个工人正忙着将打包好的红薯装车,“这是我们村最后10多万斤红薯,这两天要全部发往武汉、长沙。今年收了将近500万斤红薯,给农户结账结了将近300万。”

该村党支部书记廖成国介绍说:“双泉村因地制宜,主要发展西瓜和红薯产业,因为红薯的产值比较高。今年我们村大概种了3500亩红薯,每亩平均纯收入在3000块钱以上,明年红薯面积估计要增加到5000亩左右。”

在打响“蔬菜大镇”“油料大镇”两大名片的同时,王集镇还突出山区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为依托,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逐步形成了林果、西瓜、红薯等特色支柱产业。

“今后,我们王集镇将围绕一个主题,群策群力打造绿色发展“重点镇”。一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带两区”优势产业布局;二是逐步壮大产业龙头,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品牌、做强特色,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持续提升产业质量,加快优质农产品的更新及推广运用,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及标志管理,逐步实现“一带两区”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的引领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王集镇分管农业负责人王磊介绍。

文字编辑:闻俊 李锋

新媒体编辑:赵冰倩

审核:李锋  冯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