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眷张怡的甜蜜事业

2022-04-24 09:19  

记者刘妙然报道:三十年来,她带着创业的梦想,以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才干,带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身为侨眷、宜城侨联委员的张怡,不忘初心,倾情奉献,彰显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时代精神。

1992年,张怡和丈夫双双下岗,当时他俩刚结婚不久,无奈之下只能借钱租了一间10平米的店面,卖过插花、文具、小工艺品、蒸饺,做点小生意。对张怡来说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迷茫又无助。随后夫妻俩满怀着创业的激情向亲朋好友借了几千元钱,租下了一间单位原来做门卫房的小门面,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创业之路。刚开始,他们买了一个冰柜,每天晚上就在路边卖一点冰冻饮品,但生意很差,于是,她挺着个大肚子白天和丈夫一起到果品市场批发西瓜,然后回来切片卖,下乡收大米,到市场卖。但都没能成功。

“当时刚下岗很无助,只希望解决温饱问题,想到要做生意,但是没有资金,所以希望投资小但是能解决温饱”,那段时间的张怡夫妇每天都为生计忧虑。

初涉商海,生意惨淡,沉重的压力使得张怡几乎透不过气来!生活上的窘迫,创业路上的艰辛,一股恼儿涌上心头。“光焦虑没用啊,不想办法是不行的”,张怡痛定思痛,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她发现当时宜城有许多湖南人开的蛋糕店,但都以烤散称蛋糕和经营湖南米粉等为主,没有一家生产面包的,而且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她和丈夫看准了市场需求的空白点,决定以面包为契入点来挤入这块市场。

1996年,张怡决定自己开家蛋糕店。为了感谢丈夫的支持,张怡在取店名时,特意取了自己姓氏的一半“长”和丈夫的姓氏“贺”,象征事业长长久久。于是,“长贺西饼屋”正式成立。为了攻克面包制作技术难关,张怡和丈夫一起到襄阳一家大公司食堂当学徒工,她从最基层做起,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

几番周折,通过学来的手艺和借来的一万五千元,买了一些新设备,蛋糕店在尝试中营业了。起初也做不好,浪费了很多食材,舍不得扔掉,只能每天自己把做坏的蛋糕吃掉。反思后决定复制别人,早上卖小吃引进一些客源,中午晚上还要卖炒菜,做面包,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每天在店里的小阁楼睡觉,身子都无法伸开,持续三年的时间才把外账还清。

为了让自己的面包、蛋糕独具特色,张怡结合宜城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烤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品尝,悉心改良,她生产的面包、蛋糕最终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慢慢上了正轨后,张怡自己也不断学习管理知识,一直关注产品的品质把控,材料的新鲜度以及不添加防腐剂、香精等添加剂。为了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张怡说,有时当天甚至会扔掉几千块钱的产品。

生意越来越红火,2019年,张怡投资数百万元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造2700平方米的洁净工厂,每道制作流程的规范,每处卫生死角的清理都能看出张怡的用心。创业快30年,张怡在宜城已经开了6家门店,除了每年为社会新增一百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和她共同创业。

身为侨眷、宜城侨联委员的张怡,在发展事业的同时,还尽己所能为社会服务,由她发起并成立的“宜城市阳光义工群”,带动了更多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每年张怡都会带领志愿者们组织100多场公益活动。2013年她被宜城市妇联评为“全市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2021年被襄阳市妇联授予“襄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18年,被宜城市政府授予“宜城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还先后被评为“宜城市劳动模范”、“最美宜城人”等。

疫情期间,张怡积极履行作为侨眷和侨企的社会责任,通过侨联向襄阳捐赠了5万元和价值2万元的食品,以实际行动画好战“疫”同心圆。

张怡说:“从小父母因为上班忙,关注的少,得到很多街坊邻居的帮助,所以自己也希望能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慢慢走上了慈善之路,尽量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内心也觉得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文字编辑:闻俊   谢丛阳

新媒体编辑:张阳

责任编辑:向润菡

审核:李锋  冯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