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之大者”,在科教兴国中奋发作为

2022-10-21 1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出了“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伟大宣言。报告守正创新、清醒坚定、高瞻远瞩、自信豪迈,是集中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成果的光辉文献,是凝聚全党意志、集中全国力量,把握历史主动、再谱历史新篇的行动纲领。

在显著位置浓墨重彩专节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问题,这是报告的显著亮点之一,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科技、教育、人才的更强需求、更重依赖、更大期待,同时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对于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意义,报告概括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简洁而又透彻,又富有战略动员力和战略引领力。

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问题放在一起,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个重大的战略主题下进行整体观照、整体筹划、整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问题内在紧密关联的深刻把握。报告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系统观念,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对我们的事业作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问题的呈现方式及战略阐论,也是上述思想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将报告提出的“科教融汇”要求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将科教事业在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最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予以发挥,这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科学、人才事业的应有战略选择。

教育、科技、人才之间是深层交融的,其中互有需求、互有支撑、互有带动、互有制约,哪个方面是短板,都会制约其他两个方面的推进,都会成为制约我们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进程中,哪个维度的迟滞,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两个维度的向前。在报告里,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并写入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之中、且写在一起,别有深意。这也要求我们,对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我们一定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理解,不能分而论之、分而行之。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立场和价值追求。报告更加鲜明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教育部分的标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时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引领,才会始终有自己的“根”和“魂”。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部分之起始句,也表明在这方面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在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时提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征程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走,在让人民满意方面再有新的、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但是,对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不能是抽象的、模糊的;在古往今来的教育史上,也从来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强调我们的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质是极为鲜明地就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始终有扛好立德树人责任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中应有、并且应实实在在见之于行动的“国之大者”。

来源:学习强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