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频现“先传播、后出阳”,专家提醒

2022-11-06 15:27  

日前,某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期“先传播、后出阳”现象比较普遍,为疫情早发现、早控制增加了较大难度。

为什么会出现“先传播、后出阳”现象?这种情况应如何应对?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晓东教授详解。

BA.5.2传播更隐匿,有可能在核酸检测中“逃脱”




据媒体报道,11月2日,某市2名集中隔离管控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分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然而,此前2人连续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无独有偶,某市3名外来人员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于10月5日解除隔离。然而仅仅两天后,3人在社会面筛查中发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经复核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

为什么会出现“前阴后阳”?谭晓东教授认为,这非常符合新冠病毒传播特征。他介绍,当前我国多地流行的毒株均为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隐匿性强,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由于病毒载量较低,核酸检测一时检测不出来,但此时已经具有传染性。待病毒大量增殖和排毒,在检测中发现核酸阳性时,往往已造成周围人群感染。

与此同时,不同采样者手法有差异,单次采样有可能未采集到有效样本。由于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速度极快,潜伏期和代间距短,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人平均仅为2天时间,最短仅需24小时左右,这就需要加快加密核酸检测频次,通过短时间多次采样来提高核酸检测精准度。

防疫人员应“以快制快”,市民群众应“以静制动”




针对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的传播特点,对防疫人员来说,“以快制快”才能跑赢病毒;对市民群众来说,则要“以静制动”才能提高防疫效率。

谭晓东教授介绍,当前疫情形势下,唯有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才能最大限度压缩病毒的传播空间。广大市民群众应支持配合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坚持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跨区,实行从家庭到单位“两点一线”出行,尽量减少在公共空间的暴露时间,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切实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助力疫情群防群控。

同时,主动加强行程报备。来(返)汉人员在抵汉前7天内,通过两种方式在线报备:通过微信“武汉战疫”小程序、支付宝、鄂汇办APP湖北省健康码的来(返)汉、来(返)鄂信息登记入口,如实填写来源地、目的地等信息并提交后,呈现“已申报”卡戳,申报卡戳在抵汉当天24时前有效。来(返)汉人员完成在线信息申报后,方可进行落地核酸采样;返汉人员还可通过社区提供的“i武汉i家园”社区报备码提前进行线上信息申报。

谭晓东教授表示,市民群众应主动及时参与扩面核酸、做到“应检尽检”。未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或加强接种的人员,尤其是老年人群,应尽早到就近的接种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巩固免疫屏障。同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疑似症状,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排查和治疗。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