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孩子热衷收集“奥特曼卡”?应给孩子足够的兴趣空间

2022-11-28 16:17  

孩子热衷收集“奥特曼卡”?应给孩子足够的兴趣空间

作者 潘晔

奥特曼卡的“槽点”不少。由于热衷买卡的多数是孩子,每逢儿童节、寒暑假、开学季等节点,相关议题时不时会被拿出来“唠唠”。常见的“槽点”集中在:未成年人买卡成瘾,过度消费且产生浪费。

一入卡牌深似海?

金卡、银卡、沙卡、满星卡、3D卡;10元包、20元包、50元包、100元包……“有用的东西也就算了,这卡片有啥用?孩子之间还会攀比谁的卡片厉害。”一些抵制奥特曼卡的家长坦言,每天放学孩子都嚷嚷着要买卡,家里卡片成堆;一些重复卡片要么被丢弃,要么被束之高阁,既影响学习,又是一种浪费。

王唯岩/画

很多人把卡牌类比为“盲盒”,认为卡牌的盲选销售形式及卡片收集的难易程度,使其销售方式带有一定的博彩性,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的痴迷和攀比心理。但也有家长认为,普通的奥特曼卡单价在10元至20元左右,谈不上“贵得离谱”。况且,奥特曼卡是一套一套地卖,也谈不上是概率性商品,更难言具有博彩性质。此外,奥特曼卡只是奥特曼系列剧集的载体,本身不具备游戏属性。

如今,有地方消协已经发布“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理性购买游戏产品”的倡议,相关企业也提出阳光公约,对未成年人单独、单次的消费行为做出了限制。如果问题并不能以“非黑即白”来简单认定,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厘清:前述针对奥特曼卡的种种诟病,到底是其本身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还是在个别环节、部分使用群体中出现了“走形”或“过度”的情形?

国内集换式卡牌市场加速渗透

奥特曼卡,全称是集换式卡牌游戏,是以收集卡牌为基础的一种对弈类游戏。此类游戏,玩家主要通过购买游戏发行商随机包装的补充包,收集卡牌,然后根据自己的策略,使用不同的卡牌去构建符合规则的套牌,进行游戏。

对于集卡的玩家来说,集换式卡牌上的插画,是游戏核心IP的载体,其背后的人物形象和传递出的价值是吸引玩家的重要因素。而卡牌的稀有度和随机性激发玩家的购买行为,线下自发或有组织的赛事增添了卡牌游戏的社交黏性。

集换式卡牌由来已久,并不局限于奥特曼这一个IP形象,也不只是针对未成年人单一群体,它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影响力持久深远的充分竞争市场。在国内,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诸如水浒卡、三国卡、小浣熊干脆面附带的卡片等,都是集换式卡牌。

相较于国外,集换式卡牌游戏在国内起步较晚。随着国内Z世代群体支付能力增强,以及IP衍生产业运营能力不断成熟,国内集换式卡牌市场正进入加速渗透阶段。有数据估算,中国的集换式卡牌市场未来有望达到300亿元,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全球头部卡游企业纷纷布局。一些手握优质IP资源的国外企业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稳步上涨。国内文化公司虽然在IP多元开发方面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本土企业优势明显,它们有望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快速成长,实现商业模式迭代,为年轻一代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

目前集换式卡牌市场曝出的一些问题,并非普遍存在,主要还是个别市场主体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比如,个别卡牌发行商以“打擦边球”方式生产带有暴力、血腥和情色等元素的IP形象卡牌及周边产品;个别商家对于未成年人独自大额购买卡牌非但没有劝阻,更有甚者通过“话术”引诱未成年人购买高价卡、稀缺卡;个别家长纵容孩子对卡牌过度消费,对孩子非理性购买行为没有加以限制,或缺少约束。针对如此种种,必须进行整治,甚至予以取缔。

给孩子足够的兴趣空间

购买通常是家长决策。对于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消费需求,需要家长予以引导,以帮助其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比如,和孩子共同制定游戏时间、使用场景和使用规则,同时给予孩子引导、信任和支持,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进行卡牌游戏。

奥特曼卡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使用得当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帮手”。在知乎、果壳等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家长分享了自己如何给孩子足够空间,去探索奥特曼剧集及卡牌游戏,让孩子得到成长。

类似的还包括冰墩墩、小天才手表、艾莎公主裙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广泛讨论和想要购买的“心头好”。它们是孩子之间通行的社交货币,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

目前,国内市场上既有奥特曼卡、海贼王卡等国外IP形象卡牌,也不乏哪吒、斗罗大陆、山海经、三国、三体等大量国内IP形象卡牌。丰富的内容市场,让孩子们接触到多元文化,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学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感知世界、理解他人。

每一张卡的背后,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好比每次打开不同的窗户,令孩子们好奇,从而产生兴趣。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随意控制孩子的兴趣,粗暴干涉他们的心理空间。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危险性,不存在过度与偏激倾向,也不需要过分担心,给孩子们的“小乐子”多一些包容。在“鸡娃”之外,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玩奥特曼卡的孩子总说“相信光的力量”,而光,就是正能量。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1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