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勤 通讯员吴丽 曹文杰
近年来,宜城市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创新构建“资源激活——增资拓产——生态构建”三级体系,实现闲置资产盘活率80.5%,走出了一条“向存量要增量”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四张清单激活“沉睡”资产
3月24日,在原宇华纺织有限公司的旧址上,两万锭棉纺及四万锭麻纺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生产设备正陆续进场并开始安装。
“设备安装完毕,随时准备投入生产!”项目负责人蒋静芳开心地说。
该项目是宜城市于2024年9月引进的,当时企业负责人蒋静芳希望尽快建设投产。招商工作人员通过“四张清单”第一时间适配到原宇华纺织有限公司,双方一拍即合,通过购置,使原本沉睡的80亩闲置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正是宜城市“四张清单”管理机制的生动实践。宜城通过建立闲置资产、法拍资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四类动态台账,创新“资产画像+精准适配”模式,先后让41处“沉睡”资产转化为产业载体,重获新生。
通过“购买+租赁+收储”组合拳,成功盘活33处产业载体,其中:东莞舟心项目实现“五个月建成投产”,科泽汽车项目以“拿地即开工、两月即投产”创下单季度投产2亿元项目的纪录。
目前,焕新的33处载体已吸引半导体设备、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入驻,昔日的闲置厂房变身“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精准滴灌赋能产业裂变
走进新建成的60万吨硫磺制酸及配套的5万吨磷酸铁项目车间看到,智能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
该项目是云图控股继嘉施利(宜城)化肥有限公司、嘉施利(宜城)新型建材厂之后,在宜城投资的绿色化工循环产业园一期,现正在试生产,预计5月底投产。
“感谢政府支持,让我们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3月24日,该项目负责人龚正桃说,项目达产后,不仅实现年产值30.51亿元、税收超2000万元,更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宜城市锚定存量企业增资扩产目标,以“百名干部进百企”行动为抓手,通过“常态化走访+总部直联”机制,精准把脉企业需求,专班化对接争取专项资金,靶向支持存量企业增资扩产与技术升级,政企联动激发存量焕新活力。像嘉施利这种“老树发新枝”的裂变效应在宜城遍地开花:
宜城市科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底,宜城市拨付611.10万元奖励资金,惠及95家企业84个项目。
“去年,我们攻克了动力电池负极胶的技术难题、聚酯的合成难题,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产值6亿多元,销售收入增幅达到了21%。”湖北回天新材料(宜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建超告诉记者。
还有银轮二期产业园投产后年产能突破80万台换热器,万众纱业智能纺纱项目让产能翻番至20万锭,葛洲坝、共同药业、鑫统领等在宜企业纷纷追加投资,实现“老树发新枝”的裂变式增长。
链上发力重塑产业生态
在宜城经济开发区,电子沙盘上跳动的产业链热力图揭示着发展密码。
“我们通过产业链热力图识别出薄弱环节,针对性引进补链强链项目。”宜城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李里鹏介绍,“比如针对屠宰加工短板,我们引进的湖北恒堃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盘活天佐农牧土地,新建家禽屠宰及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不仅填补了本地家禽屠宰空白,更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宜城创新构建“7个点题招商专班+5个驻外招商专班”立体化招商网络,重点聚焦现代煤化工、磷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和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实施全链招商。
同时,创新运用产业链热力图开展动态监测,精准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构建“缺口研判——龙头锁定——政策护航”三维攻坚机制,以专班化推进、定制化施策模式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化进程,全面夯实千亿级产业矩阵。
2024年,全市六大重点制造业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60.5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9.27%,集群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一审:翟昶宇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