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e财经》:集思广益,这个《建议》不一般

2020-12-10 18:05  

  嘉宾:张连起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嘉宾:张桂贵 人民网强国论坛主编

  主持人:孙秀艳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部、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共同打造的新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今天的话题是:集思广益,这个《建议》不一般。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另一位是人民网强国论坛主编张桂贵,欢迎两位嘉宾。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先请张连起老师为我们解读一下。

  张连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起来考虑,对2035年远景目标作了描述,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4亿人的国家整体进入现代化,这将是一个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

这个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由原来最早的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2035年,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是什么概念呢?

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人均GDP为12375美元。我们到2035年,预计人均GDP大约是2万美元,实际上就相当于人均GDP比2019年翻了一番。这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现有4亿人的基础上,大约要扩大一倍。

  主持人:8亿人左右,规模还是非常大的。

  张连起:这也大致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中的“显著”对应的具体数值目标。同时,共同富裕也会使我们的健康指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比现在有明显提升。

  主持人:张桂贵老师,我们“十四五”要开启美好生活的愿景,您觉得过往的发展为“十四五”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张桂贵:要实现共同富裕,还要实现GDP的可持续增长,这都离不开很多具体的实务性工作。

“十四五”恰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又要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认为,无论是五年规划还是十五年的远景目标,都体现了发展这个一以贯之的脉络。

刚才张连起老师讲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问题,我特别想讲的是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我国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它为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了非常稳固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各项扎扎实实工作,让我们在“十三五”期间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为我们“十四五”的开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这次“十四五”规划建议,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变化。张连起老师是全国政协常委,您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会起到什么效果?

  张连起:开门问策,让老百姓参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我认为这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未来的五年乃至十五年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这个征求意见的过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万众一心、上下同欲。

比如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建议的名字是:锻长板、补短板,百折不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提到百折不挠?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我在重大专项领域的建议是,“十四五”规划要做一个全面的梳理,要把5G、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大数据、装备制造等纳入国家专项计划。我认为集思广益和开门问策就是要把基层的声音、社会各界的声音传递上去。

  主持人:张连起老师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建议。我知道张桂贵老师是媒体人士,还经常去基层采访,您谈谈开门问策带给老百姓哪些参与渠道?

  张桂贵:刚才听张连起委员说他通过身体力行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的建言献策,令我非常钦佩。我们媒体对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有不小的贡献。比如说,人民网就开设了征集民众呼声和建议的相关窗口,广大网民留言非常踊跃,留言有几万条。经过梳理,我们将一部分比较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向相关单位进行了反馈。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开门问策,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实现了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的目的。我相信,通过广泛调动信息渠道,让大家充分反映意见建议,会让“十四五”规划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主持人:我想请张连起老师从深层次给我们解读一下规划和远景目标。

  张连起: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中共中央站在全局战略性角度提出的建议,未来政府还要制定规划《纲要》。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我们倒推一下,每年经济增长是多少呢?年均GDP至少增长4.73%。

还有城镇化率,我们的城镇化率现在名义上是60%,有些进城务工人员虽然也算城镇化了,但一些公共服务并没有享受,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城镇化,所以我们的户籍城镇化率是45%。国际上一些发达经济体大约是80%左右,我们差距还很大。城镇化率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是背后是一个和内需相关的庞大市场。

  主持人: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张连起:对。还有涉及创新的研发支出比例。“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核心地位,道理很简单,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强国,唯有创新才能进步。因此,研发费用的比例也会提高。

  主持人:张桂贵老师,你关注哪些指标?

  张桂贵:刚才张连起老师说的加强科技投入,包括解决中国在各项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确实是当务之急。从我工作中接触的层面来讲,现在大家都在谈乡村振兴,我比较关心农民这个群体。在“十四五”期间如何真正地改变乡村的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这个群体的待遇,我觉得非常关键。在农业现代化、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方面,我觉得也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张连起:今年我们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还要需要有不断地投入,这个投入和相关资源要向“三农”倾斜,这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刚才张连起老师特别关心制造业,会不会有一个关于制造业的刚性指标,比如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有一个什么样的增长?

  张连起:制造业稳,则中国经济稳。制造业强,则中国经济强。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几个字背后的含义重千钧。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现在要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制造业是托举我们的一个战略支撑,如果制造业出现了卡脖子问题,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

  主持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也会遭遇一些困难和挑战。两位觉得困难和短板会在哪些方面?

  张桂贵:还是回到刚才关注的那个点,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我觉得“三农”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点。这个领域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整体目标的实现。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张连起: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我们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自身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比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和区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怎么弥合,这些问题都是挑战。但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有制度的优势、政治的优势、发展的优势和机遇的优势,还有我们的人民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刚才听两位畅想“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的一些远景目标,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多期待,提振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分享,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