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融评】年味流淌在民俗文化基因里

2023-01-25 10:12  

评论员 李锋

年味最浓时,春节团圆日 。新年之际,湖北各地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争相上演,营造出浓厚的年味,传递着新年的喜庆,展现着别样的“最炫中华风”,散发着中华文化的多彩魅力。

△节目聚焦宜城庙会

三年抗疫,不少家庭错失团圆的机会,2023年的春节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意义非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觉得“年味”淡了,不少人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尤其是在城市里,鞭炮不能放了,许多美食也不是过年独有,随时都能吃到了,新衣服也不用盼着过年再穿了。以前过年时穿新衣、放鞭炮、家人一起制作传统美食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许多年俗也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因此,当看到大年初一,湖北各地丰富多彩的新春传统活动和民俗表演的新闻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许多人寻找已久的年味儿吗?

在湖北襄阳隆中景区,一场“寻梦三国·诸葛亮大婚”再现中式传统婚礼的盛大场面,一些外国朋友还体验了结发礼;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游客们换上华服,走过锦鲤福毯,期盼兔年“接”好运;宜城的新春庙会上,非遗传承人将铁汁抛向空中,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火雨”,溅起遍地金花。

△宜城市新春庙会

△非遗传承人将铁汁抛向空中

观赏新春演出、感受地方风情……今年春节期间,群众纷纷走进各大文化场所,在参与惠民、乐民的新春系列文体活动中,收获着充实而精彩的过年味道。与往年相比,今年群众的过年活动少了单调、无聊,多了体味生活、健康娱乐的文明风尚。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浓浓年味中,对文化特色的传承,这些融入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至今仍然传递着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更给人以亲切感、自豪感。

不少人抱怨春节“年味儿”越来越少、越来越淡,除了疫情原因外,其中很重要的缘由是,现在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一些传统的习俗、本真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原本很有仪式感的节庆,变得缺少味道。

如何弥补这种遗憾,唤回儿时曾经的记忆,我们不妨就从传承民俗文化做起。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能让人们真切体会到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凝聚力,能让传统节味变得更加浓香、节日文化活动更有活力。

在湖北、在襄阳、在宜城,划旱船、走高跷、做灯笼等民俗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且热闹非凡,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年俗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不禁为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深感高兴。

年味就是文化味。襄阳宜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这几年之所以年味依然很浓,就在于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从新闻报道上看,一个个民俗活动轮番登台、精彩上演,不仅透出民间特有的节日温暖,而且也带给人们满满的文化自信。

就在现在,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里,春节习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既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认同的深层心理元素。

今年春节假期,我们湖北、我们襄阳、我们宜城都备上了精彩纷呈的年味大餐,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特色文化让人目不暇接,在喜庆热闹中透露着浓浓的年味儿。

传承民俗文化基因,除党和政府“搭台”之外,也需要百姓“唱戏”共同缔造。可以说,越是民俗的,就越有乡愁的味道,就越有升腾的人间烟火气。

民俗活动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味道。于此而言,融入民俗的日子更有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家里走出来,从酒桌上撤下来,从牌桌上退下来,也正好契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违规吃喝问题整治行动,多为喜庆祥和、充满过年气息的传统民俗活动捧捧场、喝喝彩,并让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使“年味”浓起来、兴起来、活起来。

编辑:张阳

审核:李锋 冯波



相关阅读